最早的春联是

admin
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70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春联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,它以对仗工整、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,抒发美好愿望,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,起源于桃符(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),每年的除夕之夜,人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,把对未来一年的希望,全都凝结于那小小的方块字里,是为春联.春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(chang),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.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.到宋代,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梁章矩编写的《槛联丛话》一书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.这时的春联是一种对偶文学,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.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桃符.在古代,桃木是一种辟邪的东西,所以,每逢过年,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门口贴上两个桃木做成的桃符.后来,随着造纸业的出现,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.据史料记载,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,不仅自己挥毫书写,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.他在金陵(今南京市)定都以后,即下令让朝中大臣和各地有学问的人,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韵律,撰写对联,贴在宫门和公共场所.当时的文人也把撰写、张贴对联看作是一种雅事.入清以后,对联仍然盛行.特别是清代乾隆、嘉庆年间,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.当时的文人学士都把撰写、张贴对联视为一种艺术享受,并把书写工整、意境深远的对联贴在家里或园林宅院里.

操作方法

    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泽蒙草生活小妙招-淼森沐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